您好,欢迎来到成都科技创新应用服务平台   服务热线:028-86636003
你现在的位置:
 2004—2010年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发布日期:2009/5/8
 

科技厅 发展改革委 教育厅 财政厅
(二○○四年十月)

   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根据我省科技资源状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撑。为指导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特制定本纲要。
一、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建成国家平台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国家和国际资源,突出四川科技优势和科技资源特色,搭建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我省科技的重点突破与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建设原则。
  1、突出共享,制度先行。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清理、修改、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为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证和制度条件。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四川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把握重点,突出特色,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综合集成,优化配置。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激活省内存量资源,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重点整合、重组我省有基础的、有突破带动作用的优势、特色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形成局部突破、整体提高的发展态势,把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框架下重要的、有自身特色的组成部分。
  4、政府主导,多方共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中央在川科技机构和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资源整合与建设。
二、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近期,制定并颁布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完成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实施一批具有优势的特色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平台建设试点、示范,构建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共享平台,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
201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省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为最终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共享高效的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基础,支撑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1、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完成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调查以及重点优势、特色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遴选;根据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现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和国际资源加快实现地方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2、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关法规,加快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制,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3、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机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竞争力的地方人才凝聚机制和人才稳定机制,构筑培养创新人才的开放式科研平台,着力培育、形成一支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三、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建设。以省内现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整合省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加大投入,提高实验基地的装备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学科优势和四川特色,达到国家或国际水平的实验基地。
  2、完善共享机制。在现有的“四川省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共享的激励制度和利益保障制度,推进设施建设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逐步形成区域共享网络并实现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和互动。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做好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国家保护和利用自然科技资源的统一规划下,加强我省有优势、特色的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资源,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收集、挖掘、保藏和安全保护。重点支持我省地方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建设。
  2、加快进行自然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体现我省区域优势和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体系。
(三)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共享渠道。整合省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实现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资源的互补,开辟利用国家和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
  2、加强科技文献数字化建设。从优势、特色领域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实现与国家科技文献网络系统对接和共享。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
  3、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政府资助获取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为重点,整合各相关主体的各种科学数据库,不断提高与国家科学数据组织、国际科学数据组织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利用能力,推动面向全省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的建设,形成全省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实现与国家科学数据网的共享。
(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1、加强生产力促进网络的整合和建设。根据我省优势特色科技资源基础条件、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强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等方面的机构建设,提高其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
  2、加强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技术交流与交易、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进程。
  3、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其他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和孵化功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数据库、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库的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组织措施。根据我省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责任,采取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推进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进程。
(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强化制度创新。
  1、加强对我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保护、开发、共享的制度建设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的法规的制定,注重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
  2、结合各类科技机构改革,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和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和健全保障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投资导向,调整支出结构。
  1、在建设投资和科技经费安排中,优化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投资导向,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渠道投入格局。
  2、深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结构,结合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
  3、建立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补偿机制。调整科技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运行投入力度,使平台的运行得到稳定的支持。
  4、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和拓展切实可行的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四川省平台的建设。
  5、加强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使用效率。
(四)建立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评估监测体系。在国家关于平台建设的评估监测体系框架下,完善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评估监测体系,开展多元化的社会评估监测活动,确保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国有资产安全、有效的使用。
(五)积极开展省际、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国外有关组织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省际间、国际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互补和共享。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标准及规范。
(六)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1、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注重吸纳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平台建设成为全社会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2、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意识。
  3、与科普活动相结合,创造开放条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平台资源的机会、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成都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主办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12号 联系电话: 028-86636003 ICP备案号:蜀ICP备09003887号-1